皖南千載詩人地 秋浦盛名源李白

泱泱華夏,前級擴大機推薦李白的名字是婦孺皆知。天寶十四年(755)冬安祿山反叛,李白由梁苑倉皇南奔到金陵,再溯江赴尋陽,往豫昌(南昌)。李白遊秋浦、上九華、到石埭,給池州引發的效應是無可估量的。


原標題:皖南千載詩人地秋浦盛名源李白

泱泱華夏,李白的名字是婦孺皆知。無論是大河上下,長江南北,城鎮鄉村,凡李白曾 到此一遊 而便樂道千年。池州也不例外,由於李白數次遊覽,留下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以及《秋浦歌》等四五十首彩墨畫般的詩作,使小而老的池州府,名播四海,其絢麗的山水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閃爍在神州大地上,誘得無數騷人墨客 遊罷揚州又池州 。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生出於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當時屬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護府)。五歲時隨父親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縣)。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學習興趣特濃,涉獵知識范圍很廣: 十歲觀百傢 、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的青年作傢; 十五遊神仙 、 十五好劍術 的少年遊俠和羽客。二十歲以後,開始在蜀中漫遊,求仙訪道,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一方面又要做超凡的神仙;一方面期盼統治者給予不平常的擢用,一方面又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企圖通過詩文投贈,培養聲譽,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一方面提倡宣揚 兼善天下 、 凈蒼生 、 安社稷 、 安黎元 ,另一方面又學莊子遺世獨立,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輕堯舜、笑孔丘、平安諸侯,長揖萬乘。但他的思想核心是想像管仲,晏嬰那樣成為政治上顯赫人物,輔佐帝王,使國傢強盛,社會安定。然而,由於他嗜酒如命,又狂蕩不羈,做官的欲望終成泡影。最終走上集不可相容的儒、道、俠於一身,浪跡天涯,始終在追求、矛盾、沖突、憤懣、狂放、行樂中生活和生存,在貧病中成瞭 詩仙 。

不管怎樣評價李白的思想和個性,但李白確實是位出口成章,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的天才詩人,他寫瞭大量謳歌祖國壯麗山河的輝煌詩篇,汽車重低音電容在詩歌中將自己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個性和理想,用神奇的藝術語言盡情表達出來。

李白是哪年來秋浦漫遊、一生漫遊過幾次秋浦?現隻能根據《全唐詩》中收存的李白詩作,清人王琦撰著的《李白年譜》、詹瑛所著《李白詩文系年》、上海辭書出版社《說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註》,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編著的《李白詩選》以及近年省內外和國傢歷史研究所等研究李白的權威專傢學者的權威著作,作以較為準確的略述。

李白第一次遊秋浦可能是天寶八年(749)。因為,天寶三年做瞭三年供奉翰林的李白為高力士、楊玉環、張垍等所讒毀, 詔許還山,賜金放還。 當年三月出京,經由商州東下,遊歷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省前後五年,於天寶八年春,從金陵經當塗、宣城到秋浦。當時秋浦縣城在今秋浦河和龍舒河交匯處石城。李白可走的路線大概有兩條,一是陸水相接,由宣城經旱路下青弋江經蕪湖入長江,轉入池口河,到石城。二是旱路:由宣城過南陵,經剛設置不久的青陽縣入秋浦縣境,由桃坡烏石到秋浦縣城。至於究竟怎麼入秋浦,無翔實史料佐證,隻能想像、猜測。這次來秋浦會見瞭秋浦崔欽縣令和縣尉柳圓、王十二等,有《贈崔秋浦三首》、《詠柳府癭木樽二首》和《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等詩可為佐證。這次來秋浦待的時間不長,遊覽瞭哪些地方,寫瞭哪些山水詩,均無據。如果硬說《秋浦歌》中哪首是這次所作,隻有 其十一 可與時令相吻合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因為隻有春天才能真正 山花拂面香 ,也隻桃花汛才能 水急客舟疾 。秋冬隻會溪水潺湲,但無山花拂面;盛夏雖水流湍急,也難見香花撲面。這次是否到瞭桃花塢,作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更與時令風馬牛不相及。

李白第二次來秋浦的時間,有人說是天寶十二年(753),有人說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這三年間李白均在秋浦;有出版物說天寶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先後三次來池,這可能是受清代《貴池縣志》中 李白在秋浦住留三年 之說的影響。筆者翻檢瞭諸多權威著作,梳理李白遊歷,傾向天寶十三年來秋浦一說。這年春季,李白在銅陵,夏秋來秋浦,先在玉鏡潭一帶活動,入冬在白笴陂與石門一帶活動。這次來秋浦可以肯定是走水路,乘舟入池口河,經平天湖(今日涓橋鎮谷塘湖和高脊嶺水產養殖場這一廣闊水域,唐時稱平天湖,絕不是今人說的齊山湖即東南湖),到秋浦縣城。這次秋浦行是 薄遊成久遊 ,前後半年以上。《秋浦歌》(明朝以前為十三首,清朝以後增為十七首)、《白笴陂》、《清溪行》等數十首詩大都作於此行。最後,時至隆冬來到石門春臺巖(築有桃花塢),與隱居在此的高霽相遇,並約友人韋權輿(時任青陽縣令)一同來到九華山西麓的夏候回傢, 開簷岸幘,飲宴賞景 ,頓生美名之情,即興聯句賦詩,於是譜寫瞭《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在詩序中對更名九華山作瞭說明,即聯句詩序, 青陽縣南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征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人之口,復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 李白首尾兩句聯唱道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 青熒玉樹色,縹緲羽人傢 。表達瞭詩人對奇秀靈異的九華山境的贊美和神往之情,從此 聯句 詩成瞭與九華山同輝的名篇佳句,更是九華山的定名篇。宋代詩人王十朋有贊聯句詩雲: 九芙蓉自九天來,太史南遊山未開。仙境曾經謫仙眼,佳名句傑兩崔嵬。 繼之三人相偕登位於春臺巖西的杉山謁鎮國寺。後人在鎮國寺旁建太白精舍紀其遊。隻可惜李白等詠鎮國寺,詩作早已失傳。可幸的是明人劉廷鑾作《遊杉山》記其事。詩曰 精舍歷道旁,晚鐘透林僻。既懷李白遊,欲諷一行跡。 李白一行這次是否登九華山,按理分析推斷,無法上九華。因為九華山西麓層巒疊峰,峰險路陡,冰雪天就是猿猴欲上也愁攀緣,更何況是徒手的人呢!除旅遊文學作品外,研究九華山的專傢學者著作中未見一文有李白該年由此登九華山之說。

天寶十四年(755)冬安祿山反叛,李白由梁苑倉皇南奔到金陵,再溯江赴尋陽,往豫昌(南昌)。舟行至秋浦江面,遙望九華秀色,深為上一年沒有入山暢遊而遺憾,自然想起瞭在青陽任縣令的韋權輿,便吟詩一首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 詩中對九華山的景仰、友人的懷念、渴望臥遊之情,洋溢於字裡行間。這次從詩人的心情和匆匆行色來看,肯定沒有登池州岸頭,更沒有遊覽秋浦,而是經潯陽直達南昌,並寓居如此。至於有文章說這首詩是761年李白61歲時由江西乘船東下金陵,路過池州的池口時,青陽縣令韋仲堪聞之趕來接他上九華山。李白興致勃勃詠此詩贈韋仲堪。這是缺乏史學知識而鬧出的笑話。其一,李白未隨李光弼北征徐州,而是隨李光弼東征浙江,根本不存在由江西東下金陵。他由宣城返回當塗時,便一病不起,自知來日無多,將所有詩稿交給族叔李陽冰,並托他整理、作序。其二,唐朝縣令任期一般不過三年。如果李白53歲與韋仲堪作九華山聯句詩,到李白61歲韋仲堪也不知調往何方,怎麼可能還以青陽縣令的身份趕來池口接李白。難怪有許多學者說 缺乏史學知識的人下筆就出錯。 史學是嚴學,不允許半點臆測,也不允許絲毫虛構。臆測、虛構使史學知識貧乏者受騙,讓有識之士抿嘴暗笑。

根據歷代《九華山志》記載,大約在天寶十五年(756)應友人(肯定不是韋權輿,究竟是誰邀請不得而知)盛情相邀,曾經銅陵由大通河上九華山,卜居於九華山東崖的龍女泉側,讀書於其中。後人為紀念李白,於北宋時期在此建有 太白書堂 ,後幾經興廢,明代改名為 太白祠 ,民國時期被毀。1988年在遺址重建。有據可查的李白上九華山就此一次。至於說李白由陵陽登九華山天柱峰,其根據是李白有詩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禦見招隱黃山 ,這是張冠李戴。 地輿志 稱,陵陽山在池州石埭縣之北,寧國府宣城之西,三峰連接,迤邐層盤,天柱石是其山峰之一,海拔529米。天柱峰在九華山之東南,海拔1004米。《李白年譜》稱 上元二年(761)白由宣城至天柱石 。關於李白遊覽的是陵陽山天柱石而絕非九華山天柱峰,其緣由在此向讀者說個清楚明白。這年即公元761年,安祿山餘黨史朝義還在活動,兵力尚強,李光弼冒險進擊,居然大破叛軍。接著揮師南下去清剿浙東叛軍袁晁,大軍所到叛軍望風而逃。遇赦不久的李白得知平剿袁晁這一消息,便主動請纓,請求加入李光弼部隊。在隨軍南進中,天不從人願,體力不支,病倒於行軍途中。待體力恢復後,叛軍已被消滅。李白隻得怏怏一人返回。途經寧國府宣城後,便在周圍漫遊,於是至宣城之西的陵陽山天柱石,作《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禦見招隱黃山》。故而詩作寫的不是九華山天柱峰。事實也果真如此,此時李白已61歲,體弱多病,行動困難,生命處於垂暮之時,怎麼能登筆陡懸崖,孤立擎宵的天柱峰呢?當然,陵陽山地域後歸屬池州,也可稱是李白的一次池州之旅。

然而,不汽車擴大機電容管是李白 五遊秋浦,三上九華 ,還是 兩遊秋浦,一上九華、一到石埭 ,兩種說法都不是真實的情況、確鑿的史實,僅是前者虛誇成分太大,後者接近史實而矣,無爭辯是非的必要,也無爭辯的史據。至於哪次寫瞭哪首詩,是分析猜測,也更無分辯價值。但李白留下的近50首詩歌卻是史實,這才是秋浦乃至池州的無價財富。李白的整體山水詩歌,大多寫的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佈,白波九道的江河,表達他叛逆不羈的性格和要登涉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相呼吸、相往還的豪情壯志。但他在秋浦吟詠的詩歌卻大都是清美會意、親婉可愛的山川和醇鬱濃烈的風土人情,寄托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流露一個胸懷濟世之才人的孤寂落寞,憂國傷時的心緒,它折射出瞭一個內心和外表完全統一的真實李白。

李白遊秋浦、上九華、到石埭,給池州引發的效應是無可估量的。一批批歷代文壇泰鬥、騷人墨客、朝廷名臣、政界精英、民族英雄、儒雅隱士,紛至沓來。唐代的劉禹餳、劉長卿、李商隱、張祜、羅隱等詩豪追尋李白足跡,憑吊先賢;北宋的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范仲淹、司馬光、郭祥正、李綱等政治傢、文學傢和詩人又慕李白及唐才子之名,前來尋幽訪勝;其後,南宋的嶽飛、朱熹、王十朋、陸遊、楊萬裡、李清照、周必大、文天祥、張拭、薩都刺;明代的解縉、海瑞、王陽明、湯顯祖、董其昌,清代的施闖章、袁牧、方以智、方苞、劉大槐、姚鼐、王士禎、黃賓虹等又仰慕唐宋大傢,踏著他們的足跡,在池州尋幽訪勝,留下瞭大量詩文、遺跡。這些名人學者、政治精英的名字與池州焊接成一條長過千年,閃耀著古樸厚重、燦爛輝煌的美麗彩虹,使池州之名四海傳揚,贏得瞭 千載詩人地 的美稱。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lv159v4k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